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
ZOTAC CUP首屆慈善盃決賽COMPUTEX火熱開打 !全球知名實況主競逐新台幣300萬元公益獎金
《為公益而戰》ZOTAC CUP英雄聯盟慈善盃決賽,今日正式於南港展覽館ZOTAC展區火熱開打。這次決賽不僅是首個於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中舉辦的慈善電競賽事,也是香港電競品牌ZOTAC舉辦的首屆 ZOTAC CUP慈善賽!ZOTAC攜手合作夥伴NVIDIA、虎牙直播、Intel、Logitech Gaming、ViewSonic、COUGAR及Battlefy,共同為電競及公益盡一份心力,並邀請了多名全球知名實況主參與決賽。 《為公益而戰》ZOTAC CUP英雄聯盟慈善盃自今年4月開始舉辦線上預賽,最後九位預賽優勝者齊聚COMPUTEX,於5月28及29日的準決賽上與台灣及香港的知名網紅「齊力斷金」、「蛋捲」、「花輪」、「咪咪蛋」、「Toyz」、「薇薇」激烈比拚。勝出準決賽的五名選手將登上今日舉行的決賽舞台,與全球頂級的英雄聯盟退役選手以及世界排名前列的實況主正面對決,為了為期三日的總決賽爭取高達新台幣300萬元的公益獎金! 參與決賽的明星級陣容包含:來自美國Team Dignitas創始成員暨英雄聯盟傳奇退役選手的「Voyboy」、以自嘲式幽默贏得高人氣的加拿大實況主「Kaypea」、著名的西班牙英雄聯盟實況主「CooLifeGame」、中國英雄聯盟職業打野的骨灰級專業資深玩家「官總」,以及因為語速飛快而被戲稱為「斷氣解說」的英雄聯盟官方解說員「昊愷」。 決賽將採積分制,所有星級實況主及選手將代表不同慈善機構,一起化身另類的「英雄聯盟」,為愛爭奪更多的善款!慈善機構包含以電競作為平台為兒童提供援助的美國Esports Foundation、支援兒童及安老設施的德國Gaming Aid、幫病童實現願望的國際喜願協會(Make-A-Wish)、援助社會弱勢族群的馬來西亞MERCY,以及澳洲最大家致力於培養青年影響力的Oaktree Foundation。比賽善款將全數捐贈給以上慈善團體伙伴。 ZOTAC於去年3月進軍台灣市場,目前於全台已有127家經銷商,2019年銷售相較2018年更有多於等倍的成長,表現亮眼!對於今年的《為公益而戰》ZOTAC CUP英雄聯盟慈善盃,ZOTAC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王錫豪表示:「ZOTAC CUP已為全球遊戲玩家提供免費的線上盃賽超過12年,而我們作為業界的引領者,應當鼓勵遊戲玩家透過電競為社區帶來正面的影響。今年ZOTAC也更努力投身及擴大做公益,並有幸邀得各界好手一起玩遊戲散播愛心,希望大家能享受這場別具意義的電競賽事。」 ZOTAC全球行銷總監莊曉琪也表示:「我們與慈善團體伙伴緊密合作,每個團體皆設立了各自的募捐專頁,開放給全球人士在賽事期間進行網上捐款,讓大家可以透過支持自己喜愛的LOL選手與慈善機構,齊獻一分力助公益。ZOTAC CUP比賽本身亦設有新台幣300萬元的慈善獎金,藉此拋磚引玉,鼓勵大家共襄善舉。現場並會展出ZOTAC最新的電競產品,讓來賓率先預覽。」 決賽賽事將同步在ZOTAC CUP Twitch、賽事網站及虎牙直播進行直播,參賽的實況主也將同步在自己的頻道開台轉播;觀賞賽事還有機會贏取獎品,只要於5月30日至6月1日透過ZOTAC CUP Twitch官方頻道欣賞總決賽,比賽期間聊天室將出現特別編號,將編號輸入活動官網(https://gleam.io/qw2I2/zotac-cup-fight-for-charity-lol-tournament-watch-and-win),即可有機會獲得價值20美元的STEAM遊戲錢包充值卡,全球限量10名哦! 賽事官方採用 ZOTAC GAMING MEK MIINI 電競主機,不僅外觀為世界領先的超輕量級造型,同時更搭載嶄新GeForce RTX™ 顯示卡和第九代Intel Core i5處理器,使其擁有桌機的效能,讓場上參賽的玩家們現場炫技、互尬、享受極致快感體驗。另備ZBOX 串流迷你電腦MI553B,為所有實況主提供流暢的串流影音體驗。 ZOTAC於現場亦展出多項電競週邊產品。包括最新推出的極致纖薄的ZBOX edge迷你電腦、第九代效能的ZOTAC GAMING MEK MINI電競主機,以及初次登場的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50窄版顯示卡,提供專業電競玩家及居家休閒娛樂極致高速的體驗。 另外,VR GO 3.0背包電腦亦是本次攤位展出亮點,不但承襲曾榮獲2019年iF設計獎的上一代造型,更全新採用第九代 Intel® Core® 處理器及NVIDIA GeForce RTX™ 顯示卡,優秀的透氣度及散熱能力,讓玩家們擺脫纜線的束縛,享受更舒暢自由的VR體驗。
-
【Computex 2019】ZOTAC全電競顯卡到位、ZOTAC慈善盃火熱開打!
知名顯示卡廠商ZOTAC今次於Computex 2019大展中展出旗下ZOTAC GAMING電競顯示卡全系列,從最高階的GeForce RTX 2080 Ti到中階入門的GTX 1650全部到位,不管是喜歡追求頂級電競效能、還是追求水冷客製化、亦或是想要自組入門DIY電腦的玩家,ZOTAC GAMING通通有! 除此之外,ZOTAC每年都會在Computex會上舉辦ZOTAC CUP比賽,這一次則是舉辦《為公益而戰》的英雄聯盟慈善盃賽事,其最終決賽將會於展期期間舉辦,全球知名的直播主、網紅以及線上預選賽的優勝者都會到現場,共同為公益慈善競逐十萬美元獎金。 ZOTAC GAMING一直以來就有推出多款電競顯示卡,這次因應NVIDIA去年全新的RTX高階顯示卡,以及今年陸續推出的GTX 16系列顯示卡,也有推出相對應的諸多產品,從最高階的RTX 2080 Ti到中階入門等級GTX 1650樣樣俱全,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玩家們看看這次ZOTAC GAMING展出的各式電競顯示卡囉! ZOTAC GAMING全系列電競顯卡都有支援ZOTAC獨家開發的Fire Storm燈效軟體,這次ZOTAC進一步強化該軟體的個人客製化能力,除了原本就有的燈效模式、色彩調整以外,由於新一代的高階ZOTAC GAMING顯示卡如RTX 2080 Ti ARCTICSTORM採用ARGB燈效,玩家未來將可以藉由Fire Storm軟體進一步客製化,包括將可以設定巨集,自由將顯示卡上特定位置的LED燈設定成不同組別(最多十組),讓各組別可以用不同的燈效模式、色彩顯示,強化玩家個人化風格的體驗。 ZOTAC是目前市面上少數推出VR移動式背包的廠商,藉由將主機和VR頭盔安裝在背包上,便可以讓玩家突破空間線材的限制,自由在任何地方體驗VR(當然還是要注重安全囉!)。雖然說目前台灣尚未推出,但現場還是有展出新一代採用RTX系列顯示卡等級的VR背包供玩家試玩喔! 另一方面,ZOTAC GAMING其實也有推出迷你電腦系列產品,像是這次在展場上展出的ZBOX系列產品,以及在現場非常吸引女性玩家目光的MEK MINI SPECIAL COLOR EDITION,顏色包含黑、紅、粉紅、白、綠,其中粉紅色是香港限定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ZOTAC GAMING共有六台展示機將會於Computex 2019會後,在原價屋網站上販售,有興趣的玩家到時候可以持續關注! 《為公益而戰》英雄聯盟慈善盃是ZOTAC CUP第一個慈善活動,也是第一個在台北國際電腦展舉行的慈善電競賽事,慈善盃的決賽得到各方的贊助及全力支持。這次比賽的最終決賽將在5月28日至6月1日Computex 2019展期期間舉行。從ZOTAC CUP線上初選賽中晉級的9名選手,會先在台北國際電腦展的預賽中與6 位台灣當地的網紅已經在開展前爭奪參加決賽的最終資格,共同為公益慈善競逐十萬美元獎金。 參賽陣容包括中國直播主「節奏」及「官總」、來自西班牙的「CooLifeGame」、北美實況名人「Voyboy」及「Kaypea」,和更多台港澳英雄聯盟明星選手,各自為不同的慈善機構而戰。決賽全程將透過ZOTAC CUP 的Twitch 頻道及官方賽事網站全球實況轉播。有興趣的玩家們可以到現場觀看為自己喜愛的玩家或實況主加油,也可以在線上觀賞官方直播喔!除了比賽以外,ZOTAC GAMING攤位每天還會有不同的限量現場活動,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踴躍參加喔! 廠商名稱:Zotac(索泰) 廠商網址:
-
【Computex 2019】 AMD發表全新Navi顯示晶片,新一代RDNA遊戲架構展現超強運算力,現場深入專訪
Computex 2019在展前的首場Keynote Speech中,AMD (美商超微)的總裁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Dr. Lisa Su)揭露了將於6月10日發表新一代的Radeon RX 5000顯示卡,基於7奈米的Navi繪圖核心,搭配最新的RDNA架構,以打造新一代PCIe 4.0標準的全新電競平台!正式產品細節雖然尚未公佈,但已點燃玩家們的興奮之情! 為讓大家優先深入了解這次全新Navi GPU的各種細節,我們特別採訪到Radeon繪圖技術事業群工程部全球資深副總裁David Wang與AMD全球副總裁暨Radeon繪圖技術事業群總經理Scott Herkelman,來為大家解答各項相關疑問! 這次Navi GPU,採用新的RDNA架構,有別於前的GCN (Graphics Core Next)架構。關於這個RDNA架構的主要用意是什麼。相信有注意AMD顯示卡的玩家們也想知道。 David: Navi是AMD顯示卡的產品名稱,而RDNA就跟GCN一樣,是我們的一種GPU架構。RDNA是為了Gaming (遊戲) 所設計的架構,就像GCN一樣未來也會有不同的Generation(世代),所以RDNA與GCN會是並行的發展狀態。 GCN重點會聚焦在Compute (運算,例如礦卡)、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主要聚焦在工作站、伺服器、數據中心的運算加速應用。而RDNA則主要聚焦在Gaming (遊戲),例如Sony採用RDNA架構,做為新一代遊戲主機的發展主軸,同樣也是AMD在Gaming PC的主要發展架構。 這次Navi GPU在Ray-Tracing (光線追蹤)的支援度如何?是以純硬體,還是搭配軟體來達成的?還有是否支援類似NVIDIA DLSS這種以深度學習技術來協助圖點採樣以讓畫面更加逼真與流暢? David說明: 有關於光線追蹤方面的技術細節,留待E3 2019的AMD Tech Day中,再做進一步的詳述,屆時會對Ray-Tracing與Machine Learning的部份做更詳細的說明。 Scott補充: 有關於光線追蹤部份,的確這對於遊戲長期的發展,可說是非常重要!但前提是生態系統也必須先到位,包括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像是CPU、GPU各式方面,都是要齊備的!當然在我們Tech Day中,將會有更多訊息來分享給大家! 未來遊戲有逐漸往雲端串流的發展趨勢,像是遊戲主機方面(例如Google的Stadia),而Sony新一代遊戲主機也走向採用RDNA架構,也提供雲端串流遊戲服務,至於AMD也同樣走RDNA架構,也會有基於雲端串流遊戲的廠商紛紛加入。當遊戲畫面的運算大多數透過雲端之下,遊戲主機(或PC)的效能是否相對會弱化呢?這是因為若遊戲的許多GPU運算需求都被雲端包辦了,那麼傳回到本地端的主機時,運算需求似乎就不需要那麼高了。這點AMD的看法如何? Scott說明: 對AMD來說,好消息是我們與客戶有強大合作夥伴的關係。因此若有合作夥伴想要某一方面做投資(例如雲端串流遊戲領域),我們AMD也會跟著做投資。亦即客戶想在雲端遊戲提供更好的遊戲體驗,我們AMD也會在雲端遊戲上做許多技術上的投資。如今Radeon相關產品,幾乎可以在許多通路上都看得到,提供玩家不管是PC也好、遊戲機也好,甚至未來雲端串流遊戲也好,AMD都與合作夥伴們共同克服技術上的障礙,讓遊戲不論以各種載體或傳輸方式來進行、遊玩,都能提供最好的遊戲體驗! David補充: 雲端遊戲的發展願景,就是要讓玩家能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能使用任何裝置,來玩遊戲。AMD如今在企業市場、雲端市場都闖出一片天,我們預期未來在這部份進行優化。當然若終端比較強,就能擁有更好的遊戲體驗,若終端比較弱,我們未來也希望能幫助業者在雲端上優先處理絕大部分的運算,以讓消費者也能夠體驗到3A級遊戲的畫質與流暢度! 今年CES期間,AMD率先發表了基於7nm所設計的Radeon VII顯示卡,相較於這次發表的Navi GPU同樣也是採用7nm製程設計。這兩款產品的定位是如何? Scott: 兩者都是基於7nm製程沒錯。而Navi架構的GPU,同樣也能支援Radeon VII GPU的架構設計。 David補充: 我們這次發表的Radeon RX 5700,主要是針對遊戲市場而設計。而Radeon VII採用HBM2記憶體,擁有16GB的容量,不僅可以玩遊戲,在內容創作上也擁有不錯的效能表現,由此可見GCN架構擁有非常強悍運算效能的優勢,在Radeon VII表露無遺。至於Navi顯示卡上市之後,Radeon VII在市場上還是會繼續存在。兩者主打不同的應用市場,不會互相干擾。 有了GCN,現在又多了一個RDNA,兩者有什麼差異性。GCN架構的顯示卡已經可以拿來玩遊戲了,那RDNA架構的顯示卡有什麼在遊戲上面的特色,可以與GCN相媲美? David表示: 細節部份,仍需等到Tech Day、E3之後,再做進一步的詳述。不過這裡可以先透漏一些細節,在計畫白皮書裡面有提到,就是不同架構會針對其不同使用情境做優化。我們AMD認為,要靠一個架構來滿足所有的使用情境,對使用者來說就不會很有效率。簡單來說,要一顆GPU什麼都能做,這樣規劃下來,到時候什麼使用情境都會表現不好。 反過來說,要是你各種使用情境都要全部兼顧到,那麼這樣的架構一定會很昂貴,對消費者來說也不一定有利!因此我們希望除了GCN架構之外,我們還需要發展一個全新的RDNA架構,這個架構就是專為遊戲(Gaming)來做優化。至於GCN架構的發展則會朝向以運算(Computing)來做優化,包含工作站、HPC (高效能運算)、機器學習…等等。 相較於RDNA架構的發展目標,主要對遊戲進行優化,不管是傳統遊戲,或是新一代多樣化的運算需求,都能強化其執行效率。讓其Performance per watt (每瓦效率),以及Performance per dollar (每塊錢的效能),都能有不錯的提升! Scott補充: RDNA透過管線的優化來提升遊戲的效能。因此RDNA在遊戲的IPC (每時鐘執行指令數),比GCN在遊戲的IPC還要多25%。在Tech Day 時,我們會再公佈細節。 這次Navi顯示卡是首度採用PCIe 4.0規格設計,這方面的優勢,相信玩家們也想知道。 David說明: 對遊戲或是內容創作的應用來說,當有大量資料處理需求時,系統記憶體和視訊記憶體的資料會頻繁在這兩邊存取,由於PCIe 4.0的頻寬是PCIe 3.0的兩倍,這對於大量資料的搬移,會有效能提升的作用,可減少等待時間,讓系統整體效能提升! Scott補充: PCIe 4.0另一個最大的助益,就是儲存方面的頻寬也變大了(編按: PCIe 4.0 x4規格SSD,頻寬將比PCIe 3.0 x4規格的SSD多一倍),可以更快速存取大量的資料,讓使用體驗更好! David補充: 對於一般(主流或入門)筆電來說,若不需要使用到PCIe 4.0這麼大的頻寬,那麼PCIe 4.0相較於PCIe 3.0來說,也可以簡化設計,像是設計者可將PCIe的通道數減半(例如PCIe 4.0 20 Lanes的頻寬與PCIe 3.0 40 Lanes相當),讓筆電的設計更簡化,達到體積更小、更低功耗,重量更輕的目標! 這次Navi採用PCIe 4.0設計,相信散熱方面一定有許多地方需要克服,這對於桌機或是筆電方面,是否會影響整體系統散熱設計? David: 不管是PCIe 4.0或PCIe 3.0,我們的Navi都有節電機制,搭配驅動程式具備DPM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動態電源管理),當發現傳輸速度不需要用到PCIe 4.0這麼快的模式時,就會自動降到PCIe 3.0,或甚至更低 (編按: 若玩家們有使用GPU-Z來檢視顯示卡的PCIe模式時,剛開始執行一剎那,PCIe模式一定是最高的,等一下只要沒GPU活動時,就會立刻降到PCIe 1.1模式)。等到遊戲一啟動,或是有負載進來,GPU就會自動切換成PCIe 4.0來運作了。因此不會影響到散熱設計。 前陣子流行的挖礦潮,讓許多礦工狂搶顯示卡,導致不少想用顯示卡來玩遊戲的玩家,買不到最新最快的顯示卡。要是未來挖礦潮又興起,AMD有什麼因應策略? Scott: 這部份AMD並沒有做任何策略性的調整,我們會持續觀察挖礦現象,這也就是AMD成立amd.com直購服務的原因,讓消費者不會因為挖礦熱潮,導致顯示卡價格飆漲而買不到顯示卡。因此,消費者只要打開瀏覽器到amd.com,即可從AMD官方網站直接以合理的市價,來購買到想要的各項顯示卡產品。 GPU在近年來一直不斷地提升效能,當新一代3A級遊戲推出時,其用到更多系統資源,往往會讓消費者的高階顯示卡變成中低階顯示卡,代表又要花錢升級了!其實,不光是硬體升級就夠,軟體也是非常重要的!AMD先前的GCN架構,主要是為了提升各種3D應用程式的使用體驗,不管是遊戲、內容創作,或是挖礦、高效能運算等等,都是以一個架構來統包! 但不是每種使用情境,都可以一個架構搞定的。以專業繪圖、內容創作、高效能算等使用情境來說,就是強調需要高品質繪製、多任務快速處理,因此GCN架構就是可以用來處理這些使用情境的! 而對遊戲來說,其使用情境反而是要優先強調流暢性,但遊戲場景有簡單有複雜,如何克服在複雜場景下,依然保有流暢性,這就是極大的挑戰,因此RDNA架構推出的目的,就是以Gaming、eSports為主,針對遊戲使用情境來最佳化,讓顯示卡不再需要動輒頻頻升級,這才能保障消費者在硬體上的投資,您說是嗎? 針對Navi顯示卡的軟硬體架構、更多產品規格、價位部份、驅動程式優化程度等問題,AMD官方留待6/10的E3展前一天,會有更多的細節揭露,而PCDIY!也會在現場做第一手的報導!至於想要第一時間同步參與這個發表盛會的玩家們,也可以在台北時間6/12 6:00am特別早起來打開電腦,到這個網址,來觀看現場即時轉播哦!
-
【Computex 2019】 NVIDIA攜手合作夥伴發表全新Studio Laptop,賦予創作者最棒工作體驗,現場直擊
Computex 2019展前記者會中,NVIDIA於5/27選擇與各家電腦廠商一同發表最新的Studio Laptop。搭載NVIDIA Turing GPU,這些RTX Studio筆電,與Gaming Laptop一樣都具有即時光線追蹤的能力,不管是做CG(電腦繪圖)、視訊編輯,甚至以AI(人工智慧)來修圖,都擁有強大效能與表現,能幫助內容創作者進行更複雜的視覺運算與各式工作,適合以創意帶動社群媒體、數位廣告與3D發展的一群獨立藝術創作者選購。 就因為目前現在有許多Gaming Laptop(電競筆電),效能強大,玩各式遊戲都沒問題。但這種筆電對於創作者來說,他們不需要那些bling bling的燈效,只要效能夠強悍、繪圖運算夠準確,再加點時尚外型設計,這才是創作者們想要的筆電。正因此,當各大電腦廠商個別推出自己的創作用筆電之時,既然有志一同,那麼NVIDIA就帶領大家,一同發表全新的Studio Laptop (直翻是「工作室筆電」)! 這次發表的RTX Studio筆電共有25款,搭載全新Quadro RTX 5000、4000 與 3000 GPU,有些則搭載GeForce RTX 2080、2070與2060 GPU。值得注意的是,其搭載Quadro RTX 5000的筆電,為全球首台內建16GB繪圖記憶體的Max-Q筆電(以與競爭對手的Radeon VII 16GB相抗衡),讓創意工作者可以進行先進的多重創意工作流程應用,完成以往無法以行動裝置進行的大型3D模型。 在效能方面,RTX Studio筆電效能最高可達到MacBook Pro的7倍,若拿來玩一些當紅的大逃殺類型遊戲,像是《要塞英雄》、《絕地求生》與《Apex英雄》等等,能擁有平均100 FPS的超高效能。 RTX Studio筆電於6月起開始透過各大OEM開始供貨,包括Acer、ASUS、Dell、GIGABYTE、HP、MSI與Razer等大廠,都有推出。RTX Studio筆電售價為1,599美元起,價格將依各家合作夥伴的設計、功能與地區差異而有不同。 以下就來帶領大家看看這次NVIDIA記者會重點,以及各家RTX Studio筆電吧!
-
【Computex 2019】 AMD於Keynote發表全系列7nm產品:EPYC Rome伺服器CPU、Navi 5700 GPU,與Ryzen 7 3700/3800與Ryzen 9 3900 CPU
一年一度的Computex 2019又開始囉!今年為避開端午節連續假期,主辦單位特別提早一個禮拜舉辦。在5/28(二)~6/1(六)為期共五天的展覽中,主辦單位首度於展前一天5/27增設了Keynote Speech活動,首場邀請到AMD (美商超微)的總裁兼執行長蘇姿丰博士(Dr. Lisa Su)來進行主題演講!而今年剛好適逢AMD 50週年,除了有不少好康促銷活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家熱烈期盼的全新7nm產品,將在這次的Keynote Speech揭露!以下就來讓我們看看這次AMD發表了哪些新產品吧! 如同AMD於5/15在線上舉辦中所提到的接近,今年可說是AMD的「7奈米元年」,且同時應用在伺服器處理器、顯示卡產品,以及桌上型處理器。 ●EPYC Rome伺服器處理器: 在伺服器產品方面,由於AMD的EPYC處理器以更優越的性價比,在市場上逐漸嶄露頭角,並獲得實質的市占率提升。這次7nm的EPYC Rome,預計在2019年第三季推出,相較於贏過競爭還卡在10nm來說,的確贏了一大步。 ●Radeon Navi顯示卡: 再來是顯示卡產品,這次AMD首先發表Radeon Navi家族顯示卡,在架構上採用全新的RDNA架構(主打遊戲應用),以與先前GCN (Graphics Core Next)的主打專業繪圖架構來做區別。此外Navi家族也是第一張採用7nm +PCI Express 4.0的「消費級」顯示卡,以與先前發表的Radeon VII「旗艦級」顯示卡做區別。 在型號命名方面,由於今年AMD已滿50週年,因此這次Navi家族的命名並不是先前傳出的Radeon RX 3000系列,而是採用Radeon RX 5000系列,首發的Radeon RX 5700產品,將於7月正式供貨。有關於Navi更多細節,AMD表示將於E3展開幕前,也就是6月10日3:00pm (美西時間)時,將會透漏更多資訊,包括型號、售價等等。PCDIY!也將前往現場,為各位讀者做第一手報導! ●Ryzen 3000處理器: 至於大家熱烈期盼的第三代Ryzen處理器,這次AMD也不負眾望,準時發表了全系列Ryzen 3000家族,基於7nm製程與Zen 2核心架構,同時還首度支援PCIe 4.0標準,更相容於先前的AM4插槽。最強的是,Ryzen 3000家族,以更低的功耗(TDP)、提供更高的效能,且性價比也非常吸引人。 這次發表的三款Ryzen 3000處理器部份,從Ryzen 7 3700X、Ryzen 7 3800X,到Ryzen 9 3900X,效能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以Ryzen 7 3800X為例,便具備40條PCIe 4.0的通道,並能與X570主機板做搭配使用,發揮出超高頻寬的應用,讓電腦的資料傳輸(CPU、記憶體、儲存裝置等)都能比PCIe 3.0時代還要快,充分發揮出新世代電腦應有的水準。 至於售價方面,請參考下表。這些7奈米CPU預計於7月7日上市,剛好都是777 (Lucky 7)! ▽Ryzen 3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產品列表 這次的Keynote Speech,AMD宣告將於2019年第三季,陸續推出全新EPYC、全新Navi、全新Ryzen產品線,在主題演講中亦邀請到合作夥伴上台演講,強化夥伴關係與生態系。以下就透過現場直擊,來看看這次AMD的新產品與效能揭露吧! 接下來AMD邀請到其生態系的夥伴,來介紹合作內容與產品陣容。 ▽ AMD Keynote現場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96stDCb-mk
-
AMD重申將於2019年第三季推出7nm的Ryzen 3000、EPYC Rome與Radeon Navi顯示卡
Intel有自己的投資者大會,AMD當然也有。AMD在2019/5/15於線上舉辦的中,重申將於2019年推出7nm的桌上型處理器、伺服器處理器,以及顯示卡。意即這條產品線都將是基於7nm所設計的概念,加強股東們的信心! 這次會議中,AMD確認其7nm的產品,將於2019年第三季出貨。包括桌上型專用的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伺服器專用的第二代EPYC處理器(代號EPYC Rome),以及最讓遊戲玩家熱烈期盼的Radeon Navi顯示卡。這三款產品線都將採用台積電的7nm製程技術,比競爭對手將推出10nm的製程還領先一步! 先看AMD Ryzen 3000系列產品吧!這款基於Zen 2核心架構所設計,搭配台積電最新的7nm製程來生產,在製程的腳步上確實邁向一大步。在腳位設計上,這次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仍沿用AM4的規格,因此既有不要太舊的AM4主機板(包括X470至B350),只要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支援這些新的CPU,也就是基本上是不太需要更換主機板的! 也由於採用7nm製程設計,因此可以塞入更多的電晶體,這次旗艦級的Ryzen 3000處理器,將多達16核/32執行緒,等於跟其老大哥Ryzen Threadripper的中階產品並駕齊驅,但Ryzen 3000 CPU無論是體積或是功耗上,都比Ryzen Threadripper還低,因此整體效能上來說,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至於內部架構方面,這次Ryzen 3000做了許多重大改變,例如採用Zen 2架構設計,其資料傳輸量是第一代Zen的兩倍。在其他改進部份,包括完全重新設計的執行管線,在主要浮點運算中,將暫存器加倍到256位元,讓資料載入與儲存的頻寬數倍增。此外,Zen 2最關鍵的強化,就是核心密度倍增,意即執行核心(CCX)可以塞入更多,因此能比上一代Ryzen 2000系列塞入更多的核心數。 ▽傳聞的Ryzen 3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產品列表 再來看安全性部份,相較於競爭對手的安全漏洞幾乎每季一爆,這次AMD的Zen 2提供了更強大的硬體等級安全強化功能,讓AMD CPU在面對更厲害的Spectre變種安全漏洞時,能夠直接在硬體層級中解決掉這樣的問題。不像先前Zen架構在安全性方面還需要倚靠低階軟體來防禦這類漏洞。整體來說,Zen 2的硬體級安全性,又再提升了一個層級,比競爭對手動輒需要補破網的架構,還要更加安全! 上一代的Ryzen 2000處理器,雖說可以沿用先前的X370/B350系列主機板,但要用到CPU最新的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和XFR 2.0等功能,最好搭配X470主機板,才能發揮出其功能。而這次Ryzen 3000處理器也不例外,雖然仍可以使用X470至B350的主機板,但這次Ryzen 3000具備PCIe 4.0的規格,因此必須搭配最新X570主機板,才能完全啟用PCIe 4.0的功能。 採用X570晶片組所設計的主機板,將是市面上第一款支援PCIe 4.0標準的主機板,雖說目前尚未有PCIe 4.0規格的顯示卡或其他介面卡。但這也是為未來做好準備,說不定Radeon Navi的旗艦版,就有可能是採用PCIe 4.0規格來設計的喔! 先前CES 2019時,AMD丟出了全球首張7nm所設計的Radeon VII之後,後續就好像沒有什麼新消息,尤其是競爭對手一路推出RTX 20系列與後來的GTX 16系列之後,AMD只是拿一些新遊戲來搭配其Radeon 500系列顯示卡做促銷活動,沒有任何新產品的動態。一般只知道AMD會在年中推出新的Navi架構顯示卡,以取代現有Vega架構的顯示卡。 這次Navi GPU的功能與特色,可說是非常受到玩家期待。首先是最近被拿到放大鏡來檢驗的Ray Tracing (光線追蹤,下稱光追)功能,這次Navi到底支不支援?從業界透漏的消息已經證實,Sony的全新PS5與微軟的下一代Xbox (預計E3 2019發表)會支援光追,看樣子應該不用再猜了!PC專用的Radeon Navi應當也會支援光追,只是尚不得而知的,是如何支援光追就是了(靠純硬體,還是半軟半硬,只能等正式上市才知道)。 至於其他亮點部份,就是這次Navi GPU將會支援Variable Rate Shading (可變著色率,VRS)。以HDMI 2.1規格中,有增設了Variable Refresh Rate(可變更新率,VRR)。讓顯示器的更新率可以根據軟體的需求來變動,並不需要固定在60Hz或144Hz。至於這個VRS,應當也是類似的概念,可根據場景需求來改變著色率,以降低或減輕GPU的負荷。 再來就是Navi將可能是AMD GCN (Graphics Core Next)的最後一代架構,會有這樣的發現,是從AMD的Linux驅動程式所挖掘到的,裡面可以看到。至於Radeon VII則是7nm的Vega 10 GPU縮小版,並命名為Vega 20。 從上圖的部份露出圖中,可以看到Navi顯示卡可能採用GDDR6記憶體,目前業界也有流出基於Navi架構的顯示卡規格列表。可得知目前Navi顯示卡將優先推出中高階版本,至於既有的旗艦級Radeon VII顯示卡,仍會持續供貨,直到2020年AMD推出基於Navi架構的旗艦級顯示卡為止。 ▽傳聞的Radeon Navi顯示卡產品列表 再來看看第二代EPYC伺服器處理器,代號為EPYC Rome,這次AMD已確認他們的目標是要在2019年第三季推出,時間點應該是在Ryzen 3000之後的幾個月。由於EPYC處理器來勢洶洶,加上採用7nm設計,功耗勢必降低。因此市場預估2020年AMD的EPYC Rome處理器有機會達到10%的市占率。 由於Intel前CEO Brian Krzanich曾表示不希望AMD在伺服器市場達到15%的市占率,但以目前的聲勢來看,由於主要伺服器平台希望有更好C/P值的處理器,以及「更安全的」處理器,因此要達標15%市占率,應該不會太久。 據悉,Dell EMC宣佈他們將增加AMD伺服器的產品數量!以Dell目前有50款以上的大大小小伺服器產品,目前已有3款是AMD平台,而到2019年底,將可能增加三倍 (也就是可能推出9款AMD平台的伺服器產品),其中,就會有採用到7nm EPYC Rome處理器的伺服器。 至於AMD的7nm EPYC Rome伺服器處理器有什麼亮點,讓電腦大廠紛紛提升其AMD平台產品組合?大概就是這次EPYC Rome處理器可能擁有到64核心/128執行緒,並支援PCIe 4.0規格,同時提供162條PCIe通道,比其Intel的產品強很多。 由於Intel的10nm Ice Lake-SP要等到2020年才推出,而新的Cascade Lake-SP與Cooper Lake-SP都還是使用14nm++製程來設計,製程和時間點都落後AMD的EPYC Rome許多,再加上EPYC Rome與上一代EPYC Naples腳位相容,不須更換主機板也能支援,也無怪乎Dell EMC會想要調整一下自己的伺服器產品布局了! ▽目前已知的EPYC處理器發展藍圖 這次AMD一次推出3款7nm的產品線,包含桌上型處理器、顯示卡、伺服器處理器,並在2019年第三季就能供貨,勢必將對市場造成不少震撼!不管,但如今AMD的作法就是「好好的做好一個產品」,一步一腳印來實現,優先著重「內在」的產品,而不像競爭對手那樣擴大產品線,Inside也要吃、Outside也要搶,然後安全漏洞一直被爆出來! 總之,讓我們期待AMD的7nm三部曲吧!
-
四張AMD中階入門RX 600系列顯示卡被抓到惹!採Polaris架構取代現有硬體
AMD或將推出的中階系列顯示卡RX 600系列顯示卡最近在AMD的Adrenaline 19.4.3驅動程式支援清單中被找到,但這次不是眾所矚目的Navi系列顯示卡,就像目前的RX 500系列顯示卡一樣,四張被找到的卡RX 640、RX 630;RX 625和RX 620都被歸類為「RX 600系列」中。 從細部的架構來看,RX 640和現有RX 550X相同,是基於Polaris 23 XT GPU架構,同時也是舊有的Polaris 21 GPU架構的新版本。而RX 630的部分則是取代Radeon 540X的Polaris 23 MXL架構。 目前看起來或許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RX 600系列或許還會有更高階Navi架構顯示卡型號,而中低階入門等級的顯示卡(如RX 640/630)則同樣還是會採Polaris架構。但這同時也有可能會造成產品名稱上的紊亂,也就是說,未來倘若這些RX 600系列顯示卡真的推出的話,消費者們若買了RX 640,那麼上面還會有Navi架構的RX 680、RX670,但它們全部都會以RX 600系列出現。 另一種可能是則是AMD將會全面翻新Navi系列顯示卡的命名,包含早前曾有消息流出的RX 3000系列顯示卡,這也將會和同樣採用7奈米製程的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命名邏輯相符。 RX 3000系列顯示卡號稱能夠以不到萬元的價格享有RTX 2070的效能表現,早前AMD Radeon VII推出時也有過「以RTX 2070的價格買到RTX 2080效能」的標語,而根據測試結果來看確實和標語相符,這次的RX 600系列是否還會有相同的主打還不得而知,不過或許可以期待。 考量到對手N家現階段持續擴充GTX 16系列中階入門顯示卡的戰線,AMD推出RX 600系列顯示卡因應,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步棋,但更多的消息還是要等到月底的Computex 2019大展上才會有更進一步的消息了。
-
Raja Koduri抨擊AMD沒有像Intel那樣有意義的軟體生態系?! 各廠競爭力大評析!
是的,真是有如八點檔情節!這位原先在AMD擔任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資深副總暨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先生,在2017年中突然消失了約3個月,然後沒多久就在出現。頭銜換了!變成Intel的「核心與視覺運算事業群資深副總暨邊緣運算解決方案總經理兼首席架構師」(好長的頭銜)。Raja離開AMD之後,第一個作品就是在2018年協助Intel推出搭載Radeon RX Vega M的第八代Core行動處理器,讓Intel的CPU在繪圖效能上有所精進,但是2019年開始,則已經準備建構自己的GPU產品,幫助Intel自i740時代之後就陷入空窗期的獨立顯示卡產品,於21年之後再次復興!以Xe的名字亮相於世人面前! 你說這是養老鼠咬布袋?那也不盡然!畢竟Raja兄最早1996年在S3 Graphics,自2001年就加入ATI Technologies (冶天科技),後來2006年ATI被AMD併購之後也跟著轉入AMD,到2009年都是負責跟繪圖相關的工作。雖說他中間有跳到Apple去工作個4年,同樣負責繪圖卡硬體產品,並幫助Apple推出高解析度的Retina顯示相關產品(這也就是不少Apple的Mac搭載Radeon產品的原因之一)。直到2013年回到AMD之後,開始著重於繪圖卡「硬體與軟體」兩者並重,不像先前2009年之前都只負責硬體而已。到了2015年繪圖部門改組後,Raja兄就直接升官到執行階層,並直接回報給AMD的CEO蘇媽。 那為什麼待了AMD那麼久,突然說走就走,是有什麼重大原因嗎?Raja兄真的是因為而過去的嗎?如今Raja兄終於說出他離開AMD,沒有去NVIDIA,而是去Intel的真正原因了!以下就來聽聽他怎麼說? 在Intel上禮拜舉辦的中,除了CEO、各事業群的頭頭上台簡報之外,好像就獨缺Raja Koduri兄的簡報。但其實Raja兄有他的說法,就是他分析了Intel對未來運算的影響力與競爭力,仍然比其他兩家都強,這兩家指的就是AMD和NVIDIA,雖然在簡報裡面沒有明講,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誰。根據Raja兄的說法,就是在批評AMD建構的生態系「沒有任何意義」! 從上述的圖中可以看到,Intel的市場涉獵到9大領域,包含:CPU、GPU、AI、FPGA、Interconnect、Memory、PC、Network、Datacenter。但是其他兩家的涉及領域很小。以Competitor 1只有3項、Competitor 2只有4項,他們兩家都有涉獵到的領域Cloud、PC、GPU,而AMD則多了CPU。 好吧!既然要來PK,Raja兄也說到Intel的其他領域,所對應到的競爭對手如下。雖說同樣涉及這些領域,但競爭對手根本缺乏強健有力的生態系統,細節如下: ● Datacenter : AMD & NVIDIA ● FPGA: Xilinx ● AI: AMD & NVIDIA ● Interconnect: AMD & NVIDIA ● Memory: AMD ● 半客製化解決方案: AMD ● 嵌入式解決方案: AMD Raja也表示最近AMD雖然已在德國一家大型零售商取得獲得了兩倍的銷售增長,數量還超過Intel,但這只是非常小的區域市場數字,並不代表廣泛市場的整體數字。(意即,你在單一區域賣得好,並不代表全世界都賣得好!) 再來講到近年來吵得火紅的AI (人工智慧)方面,Intel表示AI解決方案,是其四大核心的市場之一(其他三大就是CPU、GPU、FPGA)。Intel在這部份的產品,有Nervana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類神經網路處理器)與Movidius Neural Compute Stick (類神經運算棒,該產品的第一代已經停產)等產品。而這些產品都比其他FPGA的解決方案都強勁,更不用說是NVIDIA的Tesla V100,或是AMD的Radeon Instinct MI60了。 意即Intel的上述AI專屬硬體產品,再搭配其軟體系統(以及其他自家產品),就可以發揮出更好的AI運算效能,那些競爭對手的GPGPU,根本是「未夠班」的解決方案! 再來比較Interconnect (互連)的部份,Intel在這塊市場還佔有一席之地,當然近年來也面臨NVIDIA和AMD的威脅。首先是NVIDIA的NVLink,是一種專為GPU-GPU、GPU-CPU、CPU-CPU的傳輸而設計的高速互連機制。目前只有IBM的POWER9還支援GPU-CPU、CPU-CPU這樣的設計。 至於AMD則是設計出HyperTransport,並成立了HyperTransport Consortium,從2001年的HyperTransport 1.0到最近2006年的HyperTransport 3.0,其效能(332.8Gb/s)已經超越了Intel最快的QPI (QuickPath Interconnect,307.2Gb/s)。後來2008年推出HyperTransport 3.1,最大頻寬衝到409.6Gb/s,後來AMD推出的自家專利的Infinity Fabric,採用HyperTransport的超集合設計,頻寬更往上衝到達4096Gb/s,而目前Zen架構CPU與Radeon GPU皆支援此技術,成為當今最快的互連技術。 至於Intel則是在2017年推出QPI的改版,叫做UPI (Ultra Path Interconnect),目前應用在Xeon Skylake-SP平台,傳輸速度也是不敵AMD的HyperTransport。看來這部份Intel還有硬仗得打! 有趣的是,一說到最新的AMD Infinity Fabric部份,Raja兄在AMD任職時期曾說過:「Infinity Fabric讓我們可以比以前更容易地在一顆Die上加入不同的引擎,可實現真正的低延遲和高頻寬互連。這對我們將不同IP做整合並高速互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構成我們未來所有ASIC的設計基礎。」但是現在跳到Intel之後,最近似乎又改口說:「就我所知(AMD)沒有記憶體或互連技術的策略,而且其開發者生態圈的規模也很小…」 其實Raja兄也是Infinity Fabric團隊的一員,現在否定AMD有這項技術好像很過河拆橋,不過Raja現在談論的是「開發者生態圈」和「公司策略」,而不是在談某個「特定技術」。意即:Raja似乎不管AMD就算有再厲害的技術,但是沒有開發者生態圈的捧場,以及整體公司的發展策略的話,那些也是徒勞無功的。看到這裡,讀者您的想法是如何呢? 就記憶體的研發來看,Intel和AMD都算是主導者。AMD設計出HBM (High-Bandwidth Memory)把記憶體做在處理器裡面,而早期的Athlon也是第一顆將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在CPU裡面的產品,其Phenom II的CPU還可以同時支援DDR2與DDR3記憶體。至於Intel部份,其後來在Nehalem架構處理器時代,將記憶體控制器放在CPU裡面,也把正個北橋晶片功能都整合進去,使得後來的主機板就只有CPU和南橋晶片而已。以上這些部份兩者互有千秋。 不過在非揮發性記憶體部份,Intel與Micron合作推出的3D XPoint Memory,擁有更低延遲、更高壽命的特色。Intel以此技術推出Optane Memory、Optane SSD,以及最新的Optane DC (專門為Datacenter所設計的Persistent Memory,持續性記憶體,效能介於DRAM與SSD之間)。因此在Non-Volatile Memory領域中,Intel算是略勝一籌。 這部份,AMD可說是非常積極,使其贏得這兩塊市場。AMD擁有EPYC、Ryzen、Ryzen G系列、Ryzen R系列,以及ASIC等產品,並為Wii U、Xbox One、PS4,以及未來將上市的遊戲機(包括Atari VCS與Smach Z)設計客製化的CPU、APU,讓這些遊戲機能夠用較為便宜的價格買到,且擁有絕佳的遊戲體驗。 你說NVIDIA也有啊!也是啦!一個是很早很早以前的Xbox初代機,最近則是Nintendo Switch,人家也是有戰績的!這部份Intel就只能哭哭了! 至於遊戲玩家在意的部份,可能最關心的就是遊戲跑得順不順暢,其他什麼GPU技術、繪圖細節則是能少在意就在意。但是,玩家可能漏到一點事實,就是當今許多支援DirectX 11 (DX11)的遊戲,其實並未善用到多核心CPU的優勢,讓遊戲普遍依賴GPU效能,搞到讓玩家認為,要遊戲順,就是要換很強的顯示卡才行,而CPU的效能只要i5甚至i3就夠… 但這真的是非戰之罪! 微軟新的DirectX 12推出已久,支援DX12的遊戲能夠善用多核心CPU的優勢,讓其效能也能發揮,以帶動整體遊戲的效能提升。甚至Vulkan這種跨平台的API也能讓APU這種處理器擁有系統記憶體等級的視訊記憶體容量,讓3A級遊戲就算在入門級APU也擁有不錯的表現。意即,其實只要遊戲廠商改成DX12或Vulkan,再針對遊戲做一點優化,就算入門級的APU或顯示卡,也是能跑得動的! 要不然那些遊戲機,為什麼能跑得動3A級遊戲?還有當紅手機遊戲,也都能在絕大多數的手機上執行,可沒說跑不動啊!這就是因為遊戲有針對這些平台做過優化啊! 為獲得遊戲廠商們的支持,AMD其實也下了不少工夫,其遊戲生態系也獲得了微軟和Khronos Group的大力支援,在這些公司所推出的低階API,包含DX12、Vulkan和早期的Mantle,都可以在AMD的顯示卡發揮很好的效果。而Crytek所推出的CRYENGINE 5.7中,也支援DX12與Vulkan,就連EA也與Khronos Group合作,未來可能持續推出採用Vulkan的遊戲。從你看到最近有不少新的3A級遊戲,開頭動畫變成AMD的Logo,就可得知AMD在遊戲生態系已經有不少樁腳了,並非Raja說的沒有有用的生態系啊! 除了遊戲之外,AMD比較弱的部份還是有的,就是在視訊與專業繪圖市場,其支援的廠商非常有限,沒有比NVIDIA強。反觀NVIDIA擁有CUDA框架,並獲得開發者大量採用,不少專業軟體也都有支援CUDA加速,而這部份AMD真的就比較欠缺的一點。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今年3月間,Intel宣佈得到美國能源局5億美元的標案,將於2021年打造出,這是美國首款Exascale等級的超級電腦,由美國能源部、Argonne國家實驗室、Intel和Cray所共同打造。底下這張圖就是概念圖。 Aurora這個Exascale級的超級電腦被標走了,沒關係!美國能源局的標案又不是只有一樁,因此其還有位於!這次的6億美元標案,同樣也是要在2021年打造出1.5 ExaFlops等級的超級電腦,該電腦叫做Frontier。光是價格方面,AMD略勝Intel一籌。AMD要用自家的EPYC CPU、Infinity Fabric Interconnect、Radeon Instinct GPU,並與Cray合作,一同打造世界最強的超級電腦。 美國這種大型標案,通常也知道分散風險,除了AMD與Intel,其他部份大約剩下的1/3,是由IBM標到,其將使用其預計2020年推出POWER10 CPU,搭配NVIDIA的GPU,來打造Exascale級的超級電腦。 AMD先前真的弱太久了,有一陣子是CPU市場真的輸到非常徹底,可說市場幾乎都被Intel壟斷。但直到2017年AMD推出Zen架構的Ryzen一代處理器之後,由於效能不俗,開始獲得市場的注意。隨後又推出Ryzen Threadripper,讓其聲勢開始高漲起來。接下來2018年推出Zen+架構的Ryzen二代處理器與後續的Ryzen Threadripper二代,讓其聲勢如日中天,加上Intel CPU處於缺貨狀態,使其Ryzen家族處理器的出貨量逐漸攀升。 2018年可說是AMD近幾年來第一個獲利年,且盈利也將逐漸攀升。AMD已表示其Zen 2的良率為70%,是Intel旗艦CPU的兩倍,看來AMD在良率控制上絕對領先Intel,只剩下市場怎麼操作了! 再來看GPU的部份,AMD雖說其顯示卡市場,也是一直處於落後NVIDIA的情況,還好效能落後的程度大概只有一代至兩代而已,不像CPU那樣落後Intel好幾代。但是AMD有APU技術,加上客製化能力,可以生產出客戶想要的多媒體或遊戲機平台,這是其他兩家廠商沒有的技術,因此還是獲得不少遊戲機廠商捧場,願意使用AMD的解決方案來設計最新的遊戲機。至於AMD自家的Radeon系列顯示卡,雖然也同樣有在出,只是前陣子挖礦熱潮時,顯示卡大多都被礦工掃貨,成為C/P值較高的礦卡!讓AMD GPU好像失去原有應該被放到的正確位置。 不過,2019年AMD正式推出7nm的Radeon VII 顯示卡之後,可說是讓AMD能夠與NVIDIA並駕齊驅,雖說效能似乎還是無法與NVIDIA最新的GeForce RTX旗艦產品對抗,但AMD至少效能上不會差NVIDIA太多,且建議售價也比較低,讓AMD在獨顯市場上,還是有機會贏得消費者的支持! 接下來AMD會在Computex期間,發表最新基於Zen 2架構的Ryzen 3000 CPU,以及新一代的Navi GPU,相信將會再讓消費者耳目一新!任由Raja兄再怎麼樣批評AMD的不是,從上述的分析來看,其實AMD好像也沒他講的那麼差吧?!不管如何,未來就看後面的銷售數字來見真章了!
-
Vulkan 遊戲大作透過 GeForce GPU 持續大放異彩,《末日之戰》效能躍升 18%
在上個月的遊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GDC)中,NVIDIA 推出全球首款全光線追蹤的遊戲-Vulkan遊戲《Quake II》光線追蹤版,命名為《Quake II RTX》,驚豔所有遊戲迷。而在上一版遊戲驅動程式,我們已將《異國探險隊 (Strange Brigade)》在Vulkan上的效能提升高達13%。 NVIDIA 最新版 Game Ready 驅動程式同時也是執行《RAGE 2》與《全軍破敵:三國(Total War: Three Kingdoms)》的最佳首選。其延續 NVIDIA 的使命為 GeForce 玩家在各種採用Vulkan API的遊戲中提供次世代的功能與效能。舉例來說,透過今日釋出的驅動程式執行《末日之戰 (World War Z)》時,依照不同的 GPU 與系統組合,效能最高可提升 18%。 NVIDIA 團隊在 Game Ready 驅動程式發表之後仍持續進行優化與調校,這些努力的成果展現在《末日之戰 (World War Z)》上,帶來顯著的效能提升。請參考以下效能提升實例: 所有 NVIDIA Game Ready 驅動程式皆通過 Microsoft WHQL 認證,這些驅動程式皆會在多數重量級遊戲發表當日或提前釋出,推薦給想要獲得最佳效能與完美遊戲體驗的玩家。 先前PCIDY!也有報導過Vulkan在《末日之戰Z》遊戲中,AMD顯示卡在FPS表現上的消息,看來Vulkan還是有搞頭的喔!
-
AMD Ryzen 3000旗艦處理器規格揭露,16核32緒、Zen 2架構,基礎與爆發時脈為3.3、4.2GHz
AMD自推出Ryzen系列處理器之後,由於效能優異、價格合理,以及「不缺貨」,讓不少使用者轉向AMD陣營,從Mercury Research的市占率調查數據可以發現,AMD處理器2019年第1季市占率再度攀升,等於連續6季都在成長。看來AMD最近兩年以來,非常強強滾! 此外,再從中可以發現,採用AMD處理器的玩家,市占率也節節提升,4月份已經達到了18.26%。由此可見,AMD Ryzen系列處理器已逐漸深入玩家心裡,帶動了實質的銷售數字與市占率成長。 是的,由於AMD早在2017年就發布了其CPU架構發展藍圖,每年都會推出新款處理器,在繼2017年的Zen與2018年的Zen+之後,接下來2019年的Zen 2可說是重大的里程碑,首先這是首顆採用7nm製程的x86處理器,效能上可說是非常令人殷切期盼! 今年Computex 2019中,業界預期AMD將正式發表Ryzen 3000處理器,將會有更細節的規格與售價資訊,以及供貨日期。然而就在最近,爆料大神已經在其Twitter上面貼出Zen 2的ES (工程樣本)處理器規格,為16核(32執行緒)架構,基礎時脈為3.3GHz,爆發時脈為4.2GHz,就連對應的主機板型號也貼出來,為X570。看來,這款CPU應該會更強悍才是! 是的!Ryzen 3000最高旗艦版,就跟其老大哥Ryzen Threadripper 1950X/2950X的配置一樣,都是16C/32T的設計。但在時脈上則有些不同,Ryzen 3000最高旗艦版本為3.3 / 4.2GHz (7nm),而Ryzen TR 1950X為3.4 / 4.0 GHz (14nm),Ryzen TR 2950X為3.5 / 4.4GHz (12nm)。後兩者TDP皆是180W。若以Ryzen 3000採用7nm製程設計,那麼TDP應該是更低的才是,可能跟目前Ryzen 7 2700X (3.7 / 4.3GHz, 12nm)的105W差不多。整體來說,Ryzen 3000的每瓦功耗應該更強才是! 或許是這樣,AMD確定今年不推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了,改由Ryzen 3000系列來打帶頭陣。根據來看,旗艦級型號可能叫做Ryzen 9 38xx (16C/32T),主打高階桌上型市場,售價449美元起。至於主流桌上型市場,型號則沿用先前的Ryzen 7/5/3,目前可能會叫做Ryzen 7 37xx (12C/24T,299美元起)、Ryzen 5 36xx (8C/16T,178美元起)、Ryzen 3 33xx (6C/12T,99美元起)。 至於Ryzen 3000系列所搭配的X570主機板,由於支援到PCIe 4.0,因此若搭配支援PCIe 4.0的顯示卡來說,由於資料傳輸頻寬倍增,將使GPU的效能更往上提升。因此,這次Ryzen 3000 CPU + X570主機板的平台,非常令人期待! 然由於Ryzen 3000的正式規格尚未公佈,因此可能也是採用兩步驟式的做法:第一步先使用上一代+這一代的混合設計,第二段才全面7nm+PCIe 4.0,類似Radeon VII (核心是7nm,其他部份像是記憶體還是12nm)那樣。因此,從上述爆料的訊息來看,由於並未提到一定是7nm,以及PCIe 4.0等字眼,所以很有可能首批Ryzen 3000 CPU或是APU,還是採用12nm + PCIe 3.0的架構來設計。這部份要等Ryzen 3000正式上式鋪貨之後,才能確認! 至於主機板方面,Ryzen 3000主要還是搭配X570主機板為主,不僅支援到PCIe Gen. 4,也將支援更多強悍的規格,像是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以及XFR 2.0。而某些主機板廠商也將支援Wi-Fi 6 (11ax)的規格,讓這次的Ryzen 3000 + X570搭配,激發出更強悍的效能。 那麼在向下相容性部份,由於都是採用AM4腳位設計,因此這次Ryzen 3000 CPU,一樣可以搭配先前的X470、B450、X370、B350等主機板,只要BIOS更新之後就可以了,但就只能以PCIe 3.0的模式來運作就是了,不過當今市面上也沒有看到PCIe 4.0的顯示卡或其他介面卡,因此短期內這樣搭配也是沒問題的! 至於入門款的A320主機板,更新BIOS之後,是否可以支援Ryzen 3000 CPU呢?這部份按各主機板廠商有揭露的型號來看,暫時A320系列是缺席的。不過,華擎有說他們的A320主機板可以支援部份Ryzen 3000 APU,或許未來各廠可能再推出BIOS,讓A320也能支援到Ryzen 3000 CPU也說不定喔! Computex 2019再過幾週就來了,就讓我們期盼這款CPU的到臨!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龍爪現形、踩滅廢熱,MSI AMD Radeon RX 6600 XT GAMING X 8G開箱解密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80 G1 GAMING實測開箱,三風扇風之力顯示卡中的玩家聖物!
- MSI GeForce GTX 1070 SEA HAWK X實測開箱,CORSAIR HYDRO一體式精品級水空冷顯示卡!
- 電競戰神刀法凌厲、讓性能刀刀暴擊,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上機實測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自製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Xtreme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極致精品!